联系我们

电话:0771-3311999(现场参观咨询热线) / 0771- 3301785(爱心捐赠及志愿者服务)
手机:19968119333(入住咨询,微信同号)
邮箱:xz@nnwxyl.com (中心办公室)
地址: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步云路1号
守护银发年华的“心灵园丁”
社工师用专业与温度点亮自理长者的生活
清晨,阳光洒进南宁市五象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大学音乐室,79岁的何老师正在练唱网络热曲《苹果香》,为即将开始的“银发讲堂”做准备。作为中心的“志愿声乐老师”,她每周都会在这里教唱新歌。而入住中心前半年时间,何老师还因不适应集体生活,整日独自在房间看书。“是社工韦翠萍发现了我的声乐特长,专门为我打造了这个平台。”何老师说着,眼里闪着幸福的光。在中心自理长者照护区,这样的光随处可见—可能是文爷爷写好一首诗后开心的笑容,可能是吴奶奶种的花开了时颤抖的手指,可能是陈爷爷有些颤巍却依然坚定的军礼,也可能是两位老人相约散步时互相搀扶的背影。这些温暖的微光背后,站着一群默默守护的人—中心的社工师们。她们用最温柔的坚持告诉我们:衰老不是生命的褪色,而是换一种方式的绽放;养老院不是人生的终点站,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
中心老年大学古典坐姿舞学习场景
老年大学功夫扇学习场景
中心社工师韦翠萍和老年大学书法班的长者们一起展示新年福
需求评估与个性化计划制定
中心社工师韦翠萍的手里拿着一摞厚厚的评估档案,每份档案都详细记录着长者的身体状况、职业背景、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甚至作息习惯。她说:“很多自理老人的需求是隐性的,社工师需运用“优势视角评估法”,用“心”发现,用爱点燃。比如,我们会为经常起夜的陈奶奶申请一盏小夜灯;为新入住不适应饮食习惯改变的黄奶奶连续一周送上专门熬煮的家乡牌玉米粥;会静静倾听苏奶奶老伴去世、独生女离得太远的苦痛和情感宣泄,只适时递上纸巾;会了解喜欢看书却行动不便的梁奶奶的阅读爱好,及时为她借阅和调换书籍;为喜欢独自嗨歌的苏阿姨调配KTV使用时间;为书画技艺颇高的张爷爷安排作品展;为发烧说胡话的吴爷爷买来了一直念叨童年生病时妈妈给的芝麻糖;为拥有戎马倥偬从军生涯的长者组织军旅故事会;为喜欢种植的吴奶奶网购花种、花泥、花盆等,为她打印好绿植养护小贴士,随着喜爱阳台绿植老人越来越多,中心“植物疗愈小组”也应运而生……对自理老人的评估,本质是对‘独立生活可能性’的守护—不是用服务替代能力,而是用支持延续能力;不急于填补缺失,而是充分激活现存。这恰恰是对生命自主权最高的尊重。”中心社工团队用专业发现优势,用尊重唤醒尊严,让每位自理长者都成为了自己故事里的主角。那些被重新点燃的热爱,那些被细心呵护的回忆,都化作了晚霞里最动人的光。
中心社工师韦翠萍对长者的用心陪伴
中心社工师韦翠萍组织老年大学手工班学习场景
中心社工师韦翠萍组织长者户外手指操活动
日常关怀与心理支持
针对新入住的长者,社工团队专门设定了“十天入住适应期”,通过每天的探访、观察、陪伴和引导,帮助其适应环境,减少焦虑,让老人更快融入集体生活。
不少长者刚入住中心因不太熟悉或性格内向,融入的过程会慢一点,但韦翠萍总是不急不躁地“静待花开”。她常常以求助者的态度和老人沟通:“严奶奶,我听说您退休前经常参加单位的文艺表演,是舞蹈队的“台柱子”,中心喜爱跳舞的老人很多,我就想组建一支舞蹈队,但我对舞蹈一窍不通,可否请您指导我编排动作和节拍呢?拜托啦,要不然,这个想法可能得泡汤呢。”最初严奶奶有些犹豫,经不住韦翠萍一再请求,终于答应了。她们一起找舞蹈视频、设计舞蹈节拍、寻找更适配的音乐,再一起带动喜爱舞蹈的老人跳起来。在这种教学互助的融洽关系中,严奶奶的尊严感和价值感明显增强,每天和舞蹈队的伙伴们的快乐舞蹈时光,成了她晚年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支持。
中心社工师韦翠萍正组织开展老年大学音乐班学习
每天下午五点半,李叔都会准时出现在苏叔房间门口:“老苏,走,散步去!”这已经成为两个伙伴雷打不动的约定。韦翠萍说,苏叔刚入住中心时整天呆在房间看电脑,直到遇见了同样喜欢散步的李叔。“我只是牵了个线,没想到他们这么投缘。”现在,这对老伙伴每天都要在院子里走两圈,下雨天就在走廊里走。李叔说:“有人等着,就不能偷懒。其实我腿脚并不好,但跟着老苏天天散步,我也有劲了。”
95岁的吴爷爷喜欢打麻将,但在连续邀约了两名伙伴,均因不会遭拒绝后,他不好意思再继续邀约,只能闷坐在房间。韦翠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帮助吴爷爷广招牌搭子,她知道吴爷爷出牌慢,得配上有耐心的唐奶奶,很快组队成功,每天下午打着麻将的吴爷爷开心极了。韦翠萍说:“社工要主动为在住长者‘找搭子’,让他们有人玩、有人听、有事做,生活有趣,无忧远虑,精神状态自然就好起来了。”
中心社工师韦翠萍指导长者开展花艺插花课程
看到以前只喜欢呆在房间的陈奶奶,如今每天准时出现在合唱团第二排正中——左边是帮她拿保温杯的“闺蜜”,右边是悄悄替她翻乐谱的“老哥哥”。韦翠萍知道:最好的养老,是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我们”!
优化养老体验,实现“享老”
75岁的王爷爷刚入住时因不会用智能手机,与家人联系困难,情绪低落。韦翠萍知道后,为他开设了“一对一智能手机培训班”,教会他微信视频、拍照、发朋友圈等功能,学习用手机记录养老生活。王爷爷现在每周与子女视频3次,还主动为其他老人拍照分享到家属群,幸福感显著提升。中心社工团队多方积极链接志愿者团队等资源,为在住长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如夫妻长者七夕婚纱、汉服古风、母亲节主题拍摄活动,旗袍秀,古典坐姿舞,新春庙会,花艺插花,手工编织南瓜帽等等,让长者尽情体验新鲜事物,将传统养老升级为“享老”。长者们纷纷说出心里话:“年轻时为家庭活,为工作活,现在终于能为自己活一回,我们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滋味。”这或许就是当代养老服务的真谛。
中心为长者开设智能手机学习课程
老年大学长者和员工在集体生日会上的精彩表演
长者及家属为中心社工团队赠送感谢锦旗
对于自理长者来说,被需要比被照顾更重要,有盼头比有吃喝更珍贵。韦翠萍说:“我们不是在‘伺候’老人,而是在帮助他们继续‘生活’—有尊严、有价值、有期待地生活。”这些看似微小的社工服务细节背后,是一整套科学的老年社会工作方法,更是对生命全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正如中心主任庞声航所说:“中心社工们正在重新定义老年关怀。她们用社会学家的眼光发现长者需求,用心理学家的方法抚慰长者心灵,用发明家的创意解决各种问题,用家人的温度完成对长者的陪伴!”
中心母亲节主题摄影活动场景
中心社工组织长者国风汉服主题摄影活动
夜幕降临,五象养老服务中心的灯光一盏盏亮起。那光芒不算耀眼,却足够温暖;不算强烈,却足够持久。就像生命本身,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被认真对待,被温柔记住,就永远值得!谨以此文献给五象养老服务中心每一位被温柔以待的长者灵魂和为之默默守护的社工师们!